盛松成表示,通过央行购买股票来施行货币政策不现实,容易使得市场将股票涨跌和央行货币政策绑架起来,这是不理性的。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央行工作会议均提出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而非大水漫灌。而央行直接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无异于“直升机撒钱”。...[详情]
近日,对于中国央行购买股票ETF的可行性引发市场的关注。1月9日接近央行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没有听说有这样的计划。这不太现实,法律上也不支持。...[详情]
而对于央行购买股票的可行性,中信证券、东兴证券和野村控股都认为目前具备一定可行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证券的分析师都吵起来了。接近央行人士表示,没有听说有这样的计划。这不太现实,法律上也不支持。...[详情]
前全世界只有日本央行还在直接购买国内股票资产,且一旦一国央行开始直接购买股票,基本很难退出,资产负债表只会越做越大。因此,日本的这一做法在国内外都有较大争议。...[详情]
关于中国央行可以效仿日本央行直接购买国内股票资产(如ETF)的讨论突然四起,支持这种做法的一派,主要理由就是可以稳定股票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同时刺激经济。但考虑到国情不同,现实中,中国央行实践的可能性并不大,且这一做法弊端也非常多。...[详情]
全世界的银行都极少把购买股票作为一种货币工具。部分央行会购买海外的股票或是ETF作为管理外储的方式,但是直接购买本国的股票是极其例外的操作,这么做的只有日本央行(2002年持续至今)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金管局的操作(建立平准基金)。...[详情]
近期,市场出现了中国人民银行可能考虑购买股票的传闻。我们认为,央行直接购买股票或者ETF的理由不成立。央行进入股票市场,将出现监管难题,并且容易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详情]
野村控股亚洲研究部负责人 Jim McCafferty认为股市是重要的国内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在2019年开始购买中国国内股票,他说道:中国将采取超越以往的措施来刺激股市。具体来说,政府可能会授权中国央行参与购买股票,强劲的股市表现在刺激国内消费方面将比新建铁路有效得多。...[详情]
近期有市场观点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在2019年开始购买中国国内股票,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作为股票市场参与者本身就是风险,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的政策不确定性,一般来说,央行或者主权基金尽量避免进入本地股票市场。...[详情]
近日,对于中国央行购买股票ETF的可行性,引发市场热议。对此,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9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央行效仿日本央行购买股票ETF的行为与中国国情不符。...[详情]
1月9日,中信证券策略研究秦培景团队发布研报称,从日本央行进行股票资产购买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央行未来购买股票ETF具备一定可行性。研报指出,全世界的银行都极少把购买股票作为一种货币工具。...[详情]
目前我国央行总资产规模约36万亿元人民币,A股总市值约48万亿元。按照日本央行对股票及ETF资产的持有比例简单测算,如果我国央行以合适的资产类型方式,持有1.58-1.78万亿元的A股资产,不会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和股市造成结构性影响。...[详情]
长期较低估值的A股已愈发吸引外资,国际指数公司纷纷将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而且业界预计今年一季度沪伦通也有望正式“通车”运行。针对外资长期资金问题,《证券日报》记者昨日专访了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葛寿净。...[详情]
距离《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落地仅过去1个多月时间,截至目前,中国银保监会已经批复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申请,与此同时,其他多家商业银行也正在抓紧开展申报理财子公司工作。...[详情]
近日,上海市职业年金管理机构评选委员会向各受托机构发布招标通知,报名时间定在节后第一、第二个工作日(1月2日至3日)。各大基金公司负责职业年金的部门也从开年即刻进入忙碌状态,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职业年金竞争激烈。...[详情]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被证监会和上交所“置顶”。在证监会日前明确的下一步要做好的重点工作中,科创板领衔:确保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尽快落地,统筹推进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基础制度改革,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