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公司监管锐评

证监会“深改十二条”出炉后,“推动上市公司提升质量”已成为市场建设的重中之重。“沪市公司监管锐评”专栏,聚焦沪市公司监管热点,透析市场纷繁现象的本质,传递新视角、新思维、新声音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提供讨论基础。

最新报道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四十五期 | 贵与不贵之间:如何看待那些站在风口上的资产

2020年什么行业投资最火,大家脑海里立马就会浮现消费、医疗、半导体等几大板块的火爆盛况。此情此景,恍若2015年前后影视行业的火爆场景重现。资本市场发展运行这么多年,站在风口的资产不少。顺着风口的时候,再怎么贵好像都有道理;风向一旦逆转,有些却一下子熄火,又有明智之士出来对资产为何不值点评一番。...[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四十四期 | “市场化”再认识:“放”与“管”之间的动态平衡

曾听到一位市场人士讲,遇到上市公司股价连续上涨,不时会看到有公告从不同角度提示风险,甚至还可能有监管部门的书面函件,对此感到有点困惑。搞不懂看起来是买者自负的“市场化”选择,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风险提示和监管提醒。这种朴素的看法可能并不少见。...[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四十三期 |略显尴尬的股东大会 投资者如何真正参与其中

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是一件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事情。公司治理有“三会”,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关乎上市公司发展命运的大事,几乎都需要通过股东大会的审议。但纵观这些年的股东大会实践,既鲜见议案的充分讨论,也听不到什么不同意见,召开结果也多是千篇一律的通过,相关公告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批量产品”。...[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四十二期 | 战略合作协议的迷思:披露还是不披露?

战略合作协议,在上市公司公告中经常出现。从法律关系看,这类协议往往较为简单,只是公司与交易对方达成初步意向,具体的权利义务、分配方案、退出机制、乃至违约责任等关键事项都尚未明确。...[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四十一期 | 有所为有所不为 事中监管的逻辑与分寸

说起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市场操纵等事项,往往市场反响强烈,投资者深恶痛绝。对这些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严肃问责是人心所向。同时,也有进一步思考的声音:“如何早点防范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办法在哪里?”这些问题很直接,与证券监管的模式、方法息息相关,也是当前做好科学监管、精准监管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四十期 | “变了味”的市场选择:业绩承诺与高估值

重大资产重组中,业绩承诺已经司空见惯、屡见不鲜,几乎成了重组交易的“标配”。但在境外主要资本市场上,此类业绩承诺却并不多见。...[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三十九期 |变革与趋势:市场化视角下的重组上市

谈到重组上市,也就是市场常讲的借壳上市,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信息披露后那一根根上行的红K线。但又免不了暗暗担心借壳之后上市公司到底如何,会不会预期落空,一地鸡毛。...[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三十八期 | 业绩说明会怎么开? 老模式有了新变化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重塑了每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常态”。居家隔离的日子里,人与人之间全靠互联网的光纤维系,普通的生活场景也迸发出不少奇思妙想,其中不乏一些老传统演变出的新花样。就拿上市公司的业绩说明会来说,以往主要以现场会议为载体,疫情发生后,两市上市公司纷纷依托线上平台,彻底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用新颖的方式吸引了大量中小投资者参与,颇有百花齐放之势。单就沪市而言,今年就有600余家公司举办线上年报业绩说明会。...[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三十七期 | 抽丝剥茧早识别 揭开资金占用的“隐形外衣”

这两年,资金占用是个高频词,有些公司爆出控股股东或实控人占用资金数亿元甚至上百亿元,令人瞠目结舌。这些情况发生后,就算公司再怎么悔过追讨、市场再怎么义愤填膺,要把钱再弄回来多半难于上青天。从实际案例来看,很多资金占用的发生都有一个从潜伏到爆发的过程,直接赤裸裸挪用或侵占的不多,一般都是控股股东耍出些隐蔽的花招,步步蚕食上市公司的大额现金。这么来看,在资金还没完全被挥霍一空、或正被顺手牵羊时,尽早发现线索、及时追回占款,不失为上策。如何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三十六期 | 现金分红再盘点:变化与前瞻

谈到现金分红,每年市场都会有声音呼吁上市公司多分红,增加投资者回报。如果把时间维度拉长一些,5年前甚至10年前对现金分红的讨论比现在热烈得多。10多年间,监管层先后出台了一些引导和鼓励分红的政策。这些工作“润物细无声”,今天来看,境内市场上市公司分红状况已大有改观。但隐约之间,分红的现状好像还有点不尽如人意。分红公司家数和金额都不少,投资者却不是那么有感觉,高分红公司得到的市场认可也比较有限。在注册制深入推进、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时点上,也许可以再盘点、再出发,来看看这些年分红发生了哪些变化,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三十五期 | 年报再回放:那些有含金量的信息

不知不觉中,今年的年报季已经结束两个多月了。大家印象比较深的,可能是哪些公司亏损了,哪些公司要退市了,甚至哪些公司爆出财务造假了。其实,年报里还有不少含金量很高的信息,尤其是公司的行业经营性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年报信息披露的有效性高不高。这些信息在媒体报端点评得不多,但对投资者决策至为重要。...[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三十四期 | 内控非标意见 能告诉我们些什么

这两周,市场来了一波行情,大家对牛市是否已经到来也各有定见。不少投资者已按捺不住纷纷入市。既然要买股票,就免不了从数以千计的公司中选择。有些靠的是街谈巷议,跟着感觉走、追着概念跑;更认真靠谱点的,还会看看行业、瞅瞅业绩。...[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三十三期 | *ST锐电:一家“明星”企业落幕的背后

不久前,华锐风电因触及面值退市指标,黯然挥别了A股市场。对于一家“明星”企业的落幕,市场自然有不少讨论,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如行业长期不景气、管理低效等等。但回顾华锐风电九年来的A股之旅,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公司在资本工具的使用上煞费苦心,但在企业经营上却节节败退。这背后的“根子”是什么,耐人深思。...[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三十二期 | 短线交易:知其然还须知其所以然

说起短线交易,大家都知道是法律禁止的行为。但什么是短线交易,是不是所有6个月内买卖股票都叫短线交易?其实没那么简单。有家公司的监事任职不久,其退休赋闲的夫人炒起了这家公司股票,低点买入、高位抛出,获利颇丰。要是监事自己买卖股票,短线交易自然无可争议,但在这个案子中,近亲属买卖股票算不算短线交易,在当时没有法律规定,认定起来就有点左右为难了。...[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三十一期 | 实控人之惑 谁是真的“当家人”?

谈起上市公司的实控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当家人”“掌门人”或者“老板”。从这些用语来看,实控人对上市公司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内部治理产生重大影响。...[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三十期 | B股市场的“结”与“解”,几番思量几重路?

平静许久的B股市场前段时间起了点小风浪。东沣B和*ST大化B先后触发面值退市警报,不少B股公司股价下挫。之后,东贝B推出换股吸收合并方案拟实现“B转A”,似乎又给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B股在证券市场被边缘化已久,但每隔一段时间总会被拿出来说一说,每次的话题都绕不开B股改革。兜兜转转数年,真正完成B股改革的公司仍然寥寥无几。B股这个结到底要如何解,真费思量。...[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二十九期 | 破产重整:便宜的午餐抑或精巧的博弈?

说起上市公司破产重整,闻之者不少,实则熟悉者不多。坊间不少人把破产重整当作香饽饽,似乎有了这剂灵丹妙药,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债务归零、绝境重生。但天下从没白得的便宜。一个成功的破产重整,离不开政策支持,更讲究各方利益摆布的平衡。做得好,企业起死回生,后续发展可期。纯粹为重整而重整,公司困境没能真正解决,还可能沦为另一场“造壳”运动。...[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二十八期 | 关联交易透视:要当心哪些“坑”?

资本市场上,提到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很多人往往在直觉上就警惕三分,担心其中“藏污纳垢”。其实,关联交易是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内部资源整合的惯常做法。只要公允适度,本该堂堂正正、理直气壮。...[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二十七期 | 服务 与监管同行

每年4月底,年报截止的最后一天,有点像是“除夕之夜”。为什么这么讲?在这个年报提交的最后档口,数百家公司的年报蜂拥而至、集中披露。当晚,交易所公司监管部门热火朝天,好似喧闹的市集。...[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二十六期 |如何“勤勉” 怎样“尽责” 说说董监高的那些事

 怎样的上市公司才能让投资者放心?人们往往见仁见智。有的看重业绩,认为利润厚、回报高的公司,投资价值更高;有人看重老板,觉得大股东实力强、讲诚信,公司自然不愁发展。实际上,公司里看家的董监高。...[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二十五期 | 长园集团变局:一场扭曲的控制权之争

曾几何时,这家公司在辐射功能材料领域颇有建树,是沪市“小而美”的细分龙头。2016年之前,公司连续5年净资产平均收益率维持在10%左右,2013年至2015年3年时间实现了利润翻番(相较于2012年),2015年净利润达到4.83亿元。...[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二十四期 | 市场的力量:退市制度改革小史

在A股市场,有几件事的话题热度永远居高不下,比如上市、退市、再融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事宏观上与市场生态密不可分,微观上与公司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就拿退市来说,年年议论不少,真要有定论却不那么容易。...[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二十三期 | 天目药业的收购循环剧:谁是“游戏”的赢家?

说起浙江的名优特产,很多人会想到铁皮石斛。天目药业生产的铁皮石斛,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除此之外,薄荷脑、河车大造胶囊、珍珠明目滴眼液,也是公司的知名产品,赞誉颇多。...[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二十二期 商誉减值 提与不提间的奥妙

这两年,“商誉”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有点高,一提起来就有几分风险扑面而来的感觉,跟这个词的本意相去甚远。...[详情]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二十一期 | 股权激励的温与火

清明时节,慎终追远。缅怀英雄,也要准备好砥砺前行。上市公司复工复产如火如荼的当下,各地都在积极想办法、出实招,努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资本市场也在大力推进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制度改革,为上市公司保驾护航。这期间,有一项制度可能没太引起注意,却对企业发展、经济振兴意义重大。这就是大家熟知但相对不温不火的股权激励。数据显示,沪市1600家公司中,最近三年也就400家左右公司发布了股权激励方案,还有不少公司从未尝过“鲜”。其原因很值得深思。...[详情]

二十期 | 再融资新格局:包容性与获得感

今年2月14日,市场期待已久的再融资新规尘埃落定。大家关注颇多的非公定价、发行规模、股份限售等,新规都做出了更为市场化的规定。乍暖还寒的早春,新规如一阵春风吹起一众上市公司非公融资的热情。...[详情]

十九期 | “乱花”渐欲迷人眼 会计的“难”与“不难”

资本市场里,会计信息大概是吸引最多关注、承载最多议论、也是讨论起来最为繁难的事情之一。一提到会计的难,投资者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财务造假,凭空消失的扇贝、不翼而飞的现金,爆出来的时候令人瞠目结舌,但要想提前发现造假线索却不是那么容易。...[详情]

十八期 | 好年报是怎样生成的?不妨讲点道与术

一份年度报告是含金量高的笔酣墨饱,还是长篇累牍的简单堆砌,效果大相径庭。就像看年报有门道,写年报也是门学问。大凡天下之学问,皆不出道与术的范畴。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详情]

第十七期 | *ST秋林二次暂停上市,败局所由何来?

上周,秋林集团刚刚披露2019年年报,净资产连续两年为负,公司股票将暂停上市。这也是时隔16年之后,公司股票第二次暂停上市。16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家公司却因循往复,再次走到陨落的边缘。叹息之余,难免要想想这个败局所由何来。...[详情]

第十六期 |  概念炒作 是水至清则无鱼吗?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国内股市动静不小。2月初A股开盘触底后,股指一路高歌猛进,科技股、防疫概念股等诸多板块轮番刷屏。题材股热情正旺,却被外围市场泼了“冷水”。一时风光无限的科技股、特斯拉概念股、华为概念股也有了点乍暖还寒的感觉。几轮多空对战下来,投资者定力很受考验。...[详情]

第十五期 | 年报滋味如何品 由表及里方能见真章

一年一度的年报披露大幕徐徐拉开。如何把一份看似枯燥的年报读得生动起来,从文字和数据的“热闹”中,由表及里看出专业和价值的“门道”,让年报真正变成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详情]

第十四期 | 以个案观生态:*ST信威浮沉记

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的人民战“疫”,让我们前所未有地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也审视置身其中的世界。其中,生物安全、生态安全需要得到更高的重视,应该说已是共识。观之于资本市场,市场生态也是一个关键的话题。...[详情]

十三期 | 一年之初话信披 合规性和有效性哪个更重要?

这段时间,除了为各地新冠肺炎疫情揪心,也多了些琢磨和反思。仔细想想,疫情披露越透明深入,抗击疫情就越及时有力。在资本市场,信息披露也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它与市场相伴而生,不少人习以为常,却似乎忘记了信息披露的意义到底何在、所为何来。新春伊始,对这个问题,或许值得好好探讨一番。...[详情]

十二期 | 每临大事有静气

春节,是国人心中的执念。回家过年、阖家团圆大概是每个中华儿女对这个词最平淡又美好的注脚。但今年春节,大家的过法却不太一样。短短十来天,“新型冠状病毒”从一个有些拗口的医学名词变成普罗大众讨论最多的话题。...[详情]

十一期 | 业绩预告是场苦情剧吗?谈亏损也要讲门道

每年1月份,年度业绩预告都是资本市场的开年大戏。这两年,一谈到业绩预告,给人直观的感受好像就是一片愁云惨雾。刚刚过去的两天,预计巨额亏损的公司明显增多,相关报道似乎又层出不穷。...[详情]

第十期 | 海外并购浪急水深 做不到“四忌”别轻易出门

海,对渔民来说意味着捕捞和收获。上市公司海外并购,也是一种出海,不过看起来好像更高大上一些。这几年,中国公司的腰包鼓了些、视野开了些、胆量也大了些,纷纷走出国门“买买买”,全世界看着也惊奇。...[详情]

第九期 | 管还是不管?——漫谈监管的边界

世事多矛盾。有时你不待见它,有时又期盼着它的到来,新年好像就是这样。监管亦然。想在市场上搞点事的,期盼着不要有监管,最好自己闷声发大财;在市场上受了损失,或看到各种乱象,又会义愤填膺,恨不得监管拍马赶到,匡扶正义。...[详情]

第八期 | 当我们谈委托理财时 到底该谈些什么?

有人说,发工资后,嚣张一个星期,将就一个星期,节约一个星期,期待一个星期,这个月就完了。“嚣张”的日子里,有人挥金如土,月光啃老;有人炒股炒房,时赚时赔;有人定投理财,稳吃利息。不管怎样,大家都想用有限的工资,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上市公司也是如此,手头如果有了闲钱,一时又没有可投的心仪项目,买买理财产品、做做现金管理也是人之常情,这便是委托理财。...[详情]

第七期 | 也来说说“雷”的故事 防“雷”更需避“心雷”

当前,经济结构正在调整,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即便是深耕主业、专心经营的公司,也难免遇到困难,需要适应调整。对这些公司,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可能比简单地给它们扣上“爆雷”的帽子,更符合实际,也更令人暖心。...[详情]

第六期 | 完成回购增持的公司那么多 不该成为沉默的背景板

回购政策正式“松绑”一年,上市公司究竟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本来,这不是个有太多争议的问题,毕竟事实已经摆在那里,绝大多数公司都已如约回购。看具体数据,沪市91%的公司已完成到期回购承诺,实际回购金额超过560亿元,远超计划下限。...[详情]

第五期 | 根除ST公司炒作乱象更要“土壤改良”

这段时间,ST公司行情有点不一样。近一个月,Wind ST概念指数累计上涨5.06%,而同期沪深300指数却下跌1.95%;两市144只ST股票中,有12只涨幅超过20%,36只涨幅达到10%以上。...[详情]

第四期 | 又到一年“保壳”时 是否“真金”得“火炼”

临近岁末,上市公司纷纷盘点结账,倘若一年下来收成颇丰,自然欢天喜地,过年给员工奉上大红包也不在话下;如果捉襟见肘、愁云惨淡,甚至被各路债主找上门来,自然得想办法、求招数,不乏有公司为了“保壳”走歪路、行偏门。...[详情]

第三期 | 实控人:把好主业的舵 扬起质量的帆

实控人决定了上市公司这艘大船的航线和速度,也就是公司的战略方针。航线不对,上市公司可能触礁、偏航甚至倒退;速度过快或过慢,上市公司要么可能发生侧翻甚至沉船,要么可能被后来居上、惨遭淘汰。...[详情]

第二期 | 股权质押纾困:只救值得救的

上市公司实控人持股高比例质押现象自去年以来就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并成为衡量风险的一个重要维度。市场参与各方也拿出了不少办法,着力为受累质押的上市公司纾困。...[详情]

第一期 | 1元股”的意义:抱住价格的“元” 守好市场的“一”

道法自然,抱元守一。“1元股”现象的出现,很好地诠释了资本市场“抱元守一”的道理:举凡各类有效的市场,无不需要抱住价格这个“元”,无不需要守好市场化这个“一”。...[详情]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